岭外音书绝(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
资讯
2023-12-03
249
1. 岭外音书绝,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
问题:宋之问著名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真的只是因为胆怯吗?
前言这首诗写于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了解诗人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的处境
一、 被贬逃回 有感而赋诗经历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五个皇帝,其中唐中宗、唐睿宗还各自登基了两次。这一段时期大部分都是武则天掌权,大臣们身不由己被卷入争夺政权的斗争之中。
武则天重病时发生神龙政变,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武则天禅位于李显,唐中宗第二次上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 武则天时代的幸臣们纷纷被贬谪,宋之问被“左迁泷州参军”,后来他和弟弟竟然悄悄逃回了长安,半路上写了这首《渡汉江》记录了其揣揣不安的心情: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可以看作对家人的担忧,很像后来杜甫的 《述怀》: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不过,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前途的担忧。宋之问能够得到朝廷的宽赦吗?
二、宋之问的缺德事宋之问兄弟逃回长安后,藏在友人张仲之的家里。这时,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做了一件恩将仇报的缺德事情, 《旧唐书》记载:
未几,逃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之问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及同皎等获罪,起之问为鸿胪主薄,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神龙二年(706年),驸马都尉王同皎与张仲之、李悛、祖延庆、周憬、冉祖雍等人计划为武则天送葬时,刺杀武三思。没想到竟然被宋之问告密。
神龙二年三月初七,中宗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张仲之、祖延庆在都亭驿前处斩。宋之问兄弟以告密有功授五品官。宋之逊为光禄丞,宋之问为鸿胪丞。
三、宋之问的另一件缺德事又有传说,宋之问曾经因为两句诗,害死了刘希夷。 这个故事来自于《唐才子传》:
(刘希夷)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传说宋之问喜爱外甥刘希夷的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因为这两句是还没有传出去,所以宋之问想归为已用,好比今天的论文著作权归自己。刘希夷不肯,于是宋之问就暗杀了自己的外甥。
这件事真假不知,但是流传甚广。
结束语宋之问告密以后的好日子没有多长,几年后唐睿宗李旦继位,他又想起了当年受到张易之的欺侮,于是又把宋之问配徙钦州,唐睿宗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也没有忘记他, 将宋之问赐死于徙所。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孔子的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见,宋之问当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不仅仅是思念亲人,更是为自己担忧,坏事做多了,如何不更怯呢?
@老街味道
2. 家人亲人朋友利益打油诗?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 杜牧:《归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 宋之问:《渡汉江》)
3. 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钉伐齿和佼古酬汰揣咯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4. 亲可贵打油诗?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 杜牧:《归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 宋之问:《渡汉江》)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渭城曲》)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13,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 李清照《菩萨蛮》)
16,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5. 带拼音的古诗渡汉江?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6. 塞下曲渡汉江古诗?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渡汉江 宋之问 〔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7. 渡汉江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首句中的“断”字的表达效果:“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岭外音书绝,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
问题:宋之问著名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真的只是因为胆怯吗?
前言这首诗写于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了解诗人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的处境
一、 被贬逃回 有感而赋诗经历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五个皇帝,其中唐中宗、唐睿宗还各自登基了两次。这一段时期大部分都是武则天掌权,大臣们身不由己被卷入争夺政权的斗争之中。
武则天重病时发生神龙政变,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武则天禅位于李显,唐中宗第二次上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 武则天时代的幸臣们纷纷被贬谪,宋之问被“左迁泷州参军”,后来他和弟弟竟然悄悄逃回了长安,半路上写了这首《渡汉江》记录了其揣揣不安的心情: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可以看作对家人的担忧,很像后来杜甫的 《述怀》: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不过,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前途的担忧。宋之问能够得到朝廷的宽赦吗?
二、宋之问的缺德事宋之问兄弟逃回长安后,藏在友人张仲之的家里。这时,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做了一件恩将仇报的缺德事情, 《旧唐书》记载:
未几,逃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之问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及同皎等获罪,起之问为鸿胪主薄,由是深为义士所讥。神龙二年(706年),驸马都尉王同皎与张仲之、李悛、祖延庆、周憬、冉祖雍等人计划为武则天送葬时,刺杀武三思。没想到竟然被宋之问告密。
神龙二年三月初七,中宗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张仲之、祖延庆在都亭驿前处斩。宋之问兄弟以告密有功授五品官。宋之逊为光禄丞,宋之问为鸿胪丞。
三、宋之问的另一件缺德事又有传说,宋之问曾经因为两句诗,害死了刘希夷。 这个故事来自于《唐才子传》:
(刘希夷)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传说宋之问喜爱外甥刘希夷的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因为这两句是还没有传出去,所以宋之问想归为已用,好比今天的论文著作权归自己。刘希夷不肯,于是宋之问就暗杀了自己的外甥。
这件事真假不知,但是流传甚广。
结束语宋之问告密以后的好日子没有多长,几年后唐睿宗李旦继位,他又想起了当年受到张易之的欺侮,于是又把宋之问配徙钦州,唐睿宗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也没有忘记他, 将宋之问赐死于徙所。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孔子的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见,宋之问当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不仅仅是思念亲人,更是为自己担忧,坏事做多了,如何不更怯呢?
@老街味道
2. 家人亲人朋友利益打油诗?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 杜牧:《归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 宋之问:《渡汉江》)
3. 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钉伐齿和佼古酬汰揣咯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4. 亲可贵打油诗?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 杜牧:《归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 宋之问:《渡汉江》)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渭城曲》)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13,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 李清照《菩萨蛮》)
16,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5. 带拼音的古诗渡汉江?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6. 塞下曲渡汉江古诗?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渡汉江 宋之问 〔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7. 渡汉江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首句中的“断”字的表达效果:“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